虽然把摄影称为自己爱好以及用Photoshop已经十几年了,但我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有了相对专业的摄影设备,也是最近一两年开始对摄影和后期有了更清晰和系统的认知(之前都是凭感觉乱拍)。尤其最近两年,我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观摩其他摄影师的作品、以及不断练习,我觉得自己的摄影和修图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也不想再叫自己“摄影爱好者”了,哪怕我的摄影水平并不高超,我也要尽力克服内心的自我否定,战胜imposter syndrome,开始自称”摄影师“(哪怕半吊子摄影师也是摄影师!)
以下是我通过各种渠道加上自身实践学到并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和技巧:
拍摄
- 我个人比较喜欢用M档拍摄,除了不适合街拍(因为参数来不及调)之外,我喜欢自己掌控一切要素的感觉。虽然很多人说A档在大部分情况下都适用且方便,但从我个人的使用经验来看,A档其实也需要调整很多东西,还不如M档。
- 拍摄时屏幕上最好能显示直方图。尽管拍RAW格式确实是能靠后期拉回来,但前期曝光尽量准确是最好的。单看屏幕看到的曝光不一定准确,因为屏幕自身亮度会造成干扰,所以能看直方图最好。
- 选对测光模式也很重要,尤其在大光比环境下。我个人喜欢拍光影反差强烈一点的照片,所以会保证高光不过曝,然后暗部暗一点没关系,只要没有死黑就行。
特殊的拍摄技巧
- 甩狙:这种技巧比较靠运气。我喜欢站在马路边,当有车经过时,把快门速度稍微放慢,然后在按下快门的同时,随着车运动的方向移动相机机身(一点点就够了)。这样拍出来的效果可能会是主体静止但周围的物体有动感模糊。虽然PS也能后期添加动感模糊,但那样看起来有点假,前期能拍出来的效果会更炫酷。
- 街拍的话,有时候需要用到盲拍,所以提前调好光圈(光圈小一点)和对焦模式很重要。必要的时候可以用超焦距或者估焦的方式来对焦。
胶片摄影
- 胶片相机测光是个难题。我拍胶片时遵循的准则是宁曝勿欠,因为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位博主做过一个控制变量的实验,结果显示胶片过曝比欠曝看起来好一些。我的个人经验也是,欠曝会让暗部细节丢失太多。
- 拍120胶卷时,拍完后一定要用正确的方式折角再贴胶带或者用皮筋捆起来,如果不折角的话容易漏光。
- 上学期在博物馆实习的时候我学到了一点胶片保存知识。最好的保存底片的塑料材质是Mylar®,但比较昂贵。其他archival-grade polyethylene也行。不要随随便便用来路不明的塑料(有些冲扫店提供的塑料袋子也不太适合长期保存)。
手机摄影
- 在有单反相机之前我一直都用手机拍照,我个人觉得iPhone的型号越新拍出来的照片越难看(因为垃圾算法)。手机摄影我基本完全依靠Dazz Cam,我几乎完全不能接受iPhone自带相机拍出来的原片,自动锐化真的很辣眼睛。
修图
- 我的后期步骤大致如下:调整影调 -> 裁切和透视矫正 -> 调整色调(可能会套用一个预设)-> 继续调影调和色调 -> 用蒙版做局部调整 -> 人像的话会用PS做精修。
- 裁切时善用网格(LR自带很多种网格,包括黄金比例)。如果是比较动感的街拍照片,不一定要横平竖直,否则看起来太死板。
- LR里的tone curve在调整影调方面非常好用,比普通曲线能做出更细微的调整,尤其在人像方面可以达到PS里128中性灰同样的效果,但可以省很多步骤,很快速就能把肤色调得很通透。
- LR预设只能起到有限的帮助,每张图的情况不同,尤其是影调,还是得根据图片本身的信息来调。套用预设时要注意白平衡,很多时候图片看起来怪怪的是因为白平衡一开始就没调好。
- 调色时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原则是给颜色做减法,在调HSL的时候,比如把绿色色相往右移(偏青),那么调青色的时候色相就往左移(偏绿而不是偏蓝),这样画面的整体色调会比较和谐而不会看起来像饱和度战士。而且现在LR里可以用point color来调整某个采样颜色的HSL,非常精准。
- Adobe Camera Raw自带的颗粒效果比较业余,真正的胶片颗粒分布是不那么均匀的。如果想要模仿胶片的话可能需要更专业的颗粒插件。
- 想要修出复古胶片或者印刷品色调的话,可以在PS里转成CMYK进行调色,再转回RGB导出。这样调胶片色最方便快捷。
工作流程
- 在导入照片到电脑时,LR的导入界面非常不好用,而使用Adobe Bridge会好很多,因为可以在导入之前就给照片分级,而不像LR只能导入之后才分级(或者在相机里就得提前分好)。
- 如果是发照片到社交平台上,我一般都会导出分辨率比较低的JPG,这样传到手机里也快。如果分辨率太大,发到社交平台上可能会被算法压缩得更严重,丢失的细节更多。
目前想到的就是这些了,以后如果想起更多的技巧,我会争取补充~
最后链接一下我的网站:https://evie-wang.com/photography/,欢迎大家参观(*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