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ompartmentalization和讨好型人格的思考

最近几个月一直在思考一件事: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我需要学会更好地compartmentalize。这里的compartmentalize可以指代很多层面,比如把我学术、工作、私人生活分得更开;私人生活里又可以再细分:跟朋友、跟恋人、跟女儿、跟自己相处的时间。在看待别人的时候,也要compartmentalize,把一个人的艺术成就与ta的品质分开,把ta说的话与ta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分开。研究神学和宗教话题的时候,把orthodoxy、orthopraxy和orthopathy分开,把records和interpretations分开。在尝试更好了解自我(好比γνῶθι σαυτόν,只不过是γνῶθι ἐμαυτόν)的时候,把我不同的persona分开。当某个compartment里的某些因素让我感到沮丧、悲伤或者愤怒的时候,我就尝试把那些负面情绪锁在那个compartment里,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让我感到快乐、平静和满足的compartments上。

或许这样的compartmentalization会让我更加疲惫,因为我的大脑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这方法也不会始终有效,毕竟我是有感情的人类而不是机器。作为人类,我既有控制感情的能力,也会失控。但无论如何,我觉得compartmentalization能让当前的我更快乐一些。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也没有什么是永久的。我只要告诉自己,行善、去爱和被爱,这样就好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大概也跟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以及我的自省有关。

在之前的一篇博文里说过,我自认为是hyperromantic。拥有强烈的浪漫情感既是祝福也是诅咒。有时候我会不禁疑问:如果我的情感不那么丰富,如果我更麻木一些,是不是我就不会那么矛盾和痛苦?

最近我也意识到,尽管我曾以为自己并不是讨好型人格,但我却越来越发现,自己从小到大其实一直都是讨好型人格。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大脑会给自己创造出一个I’m tough I don’t give a fuck的人设,然而实际情况是I give a fuck about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and too often I give too much of a fuck.

为了取悦别人我会做很多事,包括但不限于: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用完全不同的词汇和表达)、隐藏自己的兴趣爱好、花大量时间钻研别人的兴趣爱好哪怕自己并不感兴趣、附和他人哪怕我内心并不认同、模仿他人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像某一团体的一员、改变自己的外在形象、改变自己的网络形象、每次说话前后都会思考“我这样说对方会不会不喜欢”、过分注重他人的喜怒哀乐、过分解读他人的一举一动。除此之外,我还不懂如何拒绝、害怕做出任何承诺因为担心我无法实现、非常惧怕争吵和矛盾。

近期流过的一些眼泪让我意识到:我必须要学会compartmentalization。并不是说我得刻意压制自己讨好型人格的那一面,因为讨好别人有时能让我感到更安全。重要的是,我必须得把握好这个度。在追求浪漫关系的过程中,我已经遗失了一部分自我,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如果我无法将不同的角色和情感compartmentalize,最后我只会被痛苦吞噬。


注:封面图是几周前在圣地亚哥拍的,当时无意中看见地上不知谁遗落的蝴蝶贴纸,突发灵感,就用自己的剪影合了一张照。那一刻我脑海里想到的是庄周梦蝶,也是自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