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hnsucht

Love can hurt like a festa tocandira.

最近在认真考虑要不要和R分手。其实也不是最近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这样的想法在我脑海里已经酝酿几个月了。我甚至不确定用“分手”来表述我们之间的关系走向是否恰当。我只是想结束亲密关系,做回朋友。然而说“做回朋友”也并不准确,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是朋友,从认识的第二天起就是恋人。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停止爱他,不管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都依然会爱他,但我在思考这样的亲密关系对我和他来说究竟是带来更多帮助还是伤害。 大约一周前,R告诉我,他准备好开始跟其他人约会了。他说他需要通过约会来分散自己对工作的专注,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对他来说并不健康,他需要一些平衡。听到他这么说,我心里五味杂陈。不是因为他要开始和其他人约会,而是因为他只是想通过约会来逃避工作上的压力,而我无法提供他想要的“平衡”。我知道,毕竟我们在一起,却又不在一起(某种意义上就像是Alleine zu zweit)。我真心希望他能找到合适的人生伴侣,从一开始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因为我知道他的人生目标是一段稳定的单偶感情和婚姻,我希望他能找到那个能与他共度余生的人。但如果他约会只是为了消遣而不是认真找结婚对象,而同时还和我保持着亲密关系,我会觉得自己现在的角色似乎变得多余,甚至有些可笑。 我曾无数次对他说过,如果他要开始跟别人约会,我绝不想成为他未来感情上的绊脚石。我会划清界限,做回朋友的角色。哪怕他不介意跟我保持亲密关系,我自己也会介意,我知道他未来的女朋友也一定会介意(除非她也接受ENM)。他说,如果他选择exclusive,他会告诉我。但目前他并没有跟任何人约会,他依然想见我。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我也很想见他,发了疯似地想。记得很久以前他曾说过,如果未来的女朋友要求他不再与我联系,否则就要分手,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我。我当时听了很感动,可是到头来,我们究竟又是对方的谁呢?我那么爱他,我们无法在一起,我也不愿为了和他在一起而抛弃现有的伴侣。因为当我与R在一起时,因为放低自己而感受到的痛苦依然是真切的。 每当想到不可避免的那一天, 我都会难过,尽管每多想一次我可能都会脱敏一些,然后难过稍微少那么一点。 […]

Cinéma 电影

By God do not leave me be the prey of the arrows of your eyes.

我平时不怎么看纪录片,今天看了一部叫Q (2023)的纪录片,看完后被深深地触动。 这部纪录片由黎巴嫩裔美国导演Jude Chehab拍摄,讲述了她的祖母和母亲的故事,但主要是聚焦在母亲Hiba与她曾归属的一个全女性秘密团体Al-Qubaysiat的关系。外界可能会把这个团体认定为邪教,然而Chehab的影片并未以此为切入点,而是更注重呈现她的母亲Hiba与这个团体,特别是与团体创始人the Anisa之间的情感联系。 作为一个有过邪教经历的人,电影中提到的一些宗教因素也引起了我的共鸣。但最触动我的是电影里Hiba为学生朗读她曾写给the Anisa的这首诗。可惜我不会阿拉伯语,无法体会原文的情感,想必要比英文翻译更浓烈。 Oh […]

Alltag 日常

七月与八月零乱的生活记录

– 我毕业了!收到了两份毕业礼物:R送了一个自带鳄梨背包的水豚毛绒玩具,M送了一套1741年印刷的拉丁语旧约圣经。两份礼物我都很喜欢。- 最近睡眠质量很差,晚上多梦,早上醒来会发现自己出了一身冷汗。M甚至说有一天早上他听见我在梦里哭泣,发出痛苦的声音,但他不敢叫醒我。- 哪怕都已经硕士毕业了,依然总是梦见各种考试:中考、O-levels、A-levels、SAT… 我一旦压力大就会梦见考试,而且在梦里意识不到这些考试其实都已经离我远去很久了。- 拉丁语玫瑰经念得越来越熟练了,现在餐前祷告也可以一气呵成。然而,哪怕我从仪式中感受到慰藉,我依旧逃离不了宗教创伤,也无法忍受众多organized religions对边缘化个体与群体的压迫。- 其实我也意识到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对天主教是在hyperfixate。之前看到Reddit上一条关于某位自闭症天主教徒博主的讨论,网友认为她的信仰其实是基于hyperfixation,尤其她说她喜欢仪式带来的predictability and routine。事实上我也是这样,我真的很喜欢规律和仪式,因为能给我带来安全感和舒适感。也许目前我对天主教的hyperfixation就像去年我对希腊多神教的兴趣一样。之前跟M说我永远不可能再受洗再加入一个organized religion,尤其当我的很多观念跟教会格格不入的时候。但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发现hyperfixation某种程度上似乎是减轻了我的焦虑和空虚感。

Mīscellānea 杂谈

关于compartmentalization和讨好型人格的思考

最近几个月一直在思考一件事:作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我需要学会更好地compartmentalize。这里的compartmentalize可以指代很多层面,比如把我学术、工作、私人生活分得更开;私人生活里又可以再细分:跟朋友、跟恋人、跟女儿、跟自己相处的时间。在看待别人的时候,也要compartmentalize,把一个人的艺术成就与ta的品质分开,把ta说的话与ta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分开。研究神学和宗教话题的时候,把orthodoxy、orthopraxy和orthopathy分开,把records和interpretations分开。在尝试更好了解自我(好比γνῶθι σαυτόν,只不过是γνῶθι ἐμαυτόν)的时候,把我不同的persona分开。当某个compartment里的某些因素让我感到沮丧、悲伤或者愤怒的时候,我就尝试把那些负面情绪锁在那个compartment里,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让我感到快乐、平静和满足的compartments上。 或许这样的compartmentalization会让我更加疲惫,因为我的大脑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和处理这些信息。这方法也不会始终有效,毕竟我是有感情的人类而不是机器。作为人类,我既有控制感情的能力,也会失控。但无论如何,我觉得compartmentalization能让当前的我更快乐一些。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也没有什么是永久的。我只要告诉自己,行善、去爱和被爱,这样就好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大概也跟近期发生的一些事以及我的自省有关。 在之前的一篇博文里说过,我自认为是hyperromantic。拥有强烈的浪漫情感既是祝福也是诅咒。有时候我会不禁疑问:如果我的情感不那么丰富,如果我更麻木一些,是不是我就不会那么矛盾和痛苦? 最近我也意识到,尽管我曾以为自己并不是讨好型人格,但我却越来越发现,自己从小到大其实一直都是讨好型人格。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大脑会给自己创造出一个I’m tough […]

Sehnsucht

第二乐章

和R再次见面是在他的故乡。我曾去过新奥尔良,甚至到过他出生的小镇附近,但这次的感觉截然不同。此次旅行也不仅仅是为了见R,主要是为了给他的专辑拍摄封面。在遇见R之前,我并不觉得我自己是摄影师,是在他的鼓励下我才决定认真搞摄影。 再次看到他笑容的感觉真好。在纽约离别时天气还有些寒冷,如今已经是夏日了,新奥尔良的气候炎热而潮湿,也让我想起我的家乡。据R说,新奥尔良的空气有独特的沼泽气息,是他在纽约常常会想念的味道。来接机的还有R的母亲,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她十分热情地欢迎我。R跟他母亲说过一些关于我的事,提及过我对他来说有多重要,所以她把我当作他的女友来对待。 我在R的父母家看到了许多他以前的照片,年少时期的他有种青涩,那腼腆的神情我有时依然能在他脸上看见。在后院,他指给我看草地上憩息的树鸭与河里游泳的乌龟。他说有一次他在这里和我通了很久的电话,结果没注意到太阳晒伤了他的脖子,把他变成了卡津小龙虾。后来,我们在小镇上散步,坐在一所学校附近的长椅上。当地居民开着卡车路过,向我们挥手致意。我把头靠在R的肩上,看着蔚蓝的天空和轻快流动的云,享受着微风,希望时间在那一刻定格。我说我们就像两个恋爱中的高中生,他笑着附和。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住在法国区的酒店,因为可以步行去很多地方拍摄。 我们路过田纳西·威廉斯曾居住的地方,正是在那里他写下了《欲望号街车》。好几次R看见露宿者,他都给予了善意。我告诉他,在纽约的时候正是他影响了我,我很欣赏他的善良。他说他也曾多次受到别人的善意,我说就像《欲望号街车》里的台词一样,Blanche说“I have always depended […]

Mīscellānea 杂谈

来自一个半吊子摄影师的摄影小技巧

虽然把摄影称为自己爱好以及用Photoshop已经十几年了,但我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有了相对专业的摄影设备,也是最近一两年开始对摄影和后期有了更清晰和系统的认知(之前都是凭感觉乱拍)。尤其最近两年,我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观摩其他摄影师的作品、以及不断练习,我觉得自己的摄影和修图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也不想再叫自己“摄影爱好者”了,哪怕我的摄影水平并不高超,我也要尽力克服内心的自我否定,战胜imposter syndrome,开始自称”摄影师“(哪怕半吊子摄影师也是摄影师!) 以下是我通过各种渠道加上自身实践学到并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和技巧: 拍摄 特殊的拍摄技巧 胶片摄影 手机摄影 修图 […]

Alltag 日常

重拾Kindle的一些技巧

几年前购买的Kindle Paperwhite 3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连盖泡面的用武之地都没有。但最近受好几位朋友鼓舞,我决定重拾阅读习惯。目前在读的书是St. Augustine的Confessions。为了帮助自己重拾Kindle,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经过这些调整,阅读体验好多了!Kindle待机时显示书籍封面会更让我有阅读的欲望。争取下半年能够读完五本书。

Sehnsucht

Bianco.

                                                                                        […]

Sehnsucht

I’ll remember April and you.

去纽约之前,我没有想到短短十周内我会体验如此激烈而复杂的情感。 这个故事该从哪里讲起呢,也许是年初我独自去西班牙旅行时在瓦伦西亚大教堂做了一次祷告,也许是我抵达纽约后某天晚上梦见了自己坠入爱河,也许是我在做梦后的第二天在咖啡馆与前女友在微信上对话,也许时钟再往前拨动一些——是M和我在数个月甚至数年前讨论ENM的可能性,是他鼓励我去打破拘谨并寻求自己想要的。 所有这一切,也许都是R出现在我生命中的征兆。 什么是偶然,什么是巧合?我本是不相信巧合的,可事情就这样发生在了我身上:巧合是我脑海里在想一首歌的时候,R就发来了他弹的同一首曲子,且这样的事发生不止一次;巧合是他猜我生日第二次就完全猜中;巧合是我们给自己电子邮箱地址命名方法都一样——都是由我们的名字与另一人物的名字组合而成;巧合是他发给我一张多年前他拍的照片,我几秒钟之内就认出那是The Met Cloisters的窗户,因为我也曾在同一角度拍过相同的照片;巧合是我们电话号码中间三位数一样;巧合是我最喜欢的一幅画是他曾经给专辑封面设计师的参考画之一;巧合是当我想告诉他我为他取的拉丁语昵称时,他先用拉丁语称呼了我;巧合是在他还没看过Past Lives的时候,他就告诉我尽管他并不相信前世,我却让他觉得我们上辈子也许是对未能相聚的恋人;巧合是我们上一分钟在酒吧门口谈论Marlene Dietrich,下一分钟就在酒水单上看到了Dietrich的名字;巧合是在那家酒吧我听到了我最喜欢乐队的歌,而我此前从未在任何公共场合听到过他们的作品;巧合是他喜欢把我比喻成飞蛾,而他在想要给我写卡片时正好在商店里看到了一张飞蛾图案的卡片;所有巧合中最令我难以置信的一件是在圣枝主日的晚上,情绪崩溃的我偶然路过了R和我曾一起去过的那座教堂,在教堂门口我身体像僵住一般无法迈步,后来发信息给他,才发现他在同一时刻刚好做完弥撒离开教堂,我们没有看见对方,而是就在门口擦肩而过。半小时后我们见到了对方,他安慰抽泣的我,送给我他从教堂领的还没来得及拿回家的圣枝,告诉我我就像棕榈叶那样坚韧。 […]

Mīscellānea 杂谈

关于我的红发

从大约12岁开始,我对红发就有种执念。这主要归功于三个人:松本秀人(hide)、Run Lola Run (1998)里的罗拉,以及Emilie Autumn。 小学毕业那个暑假开始迷上X Japan,而成员里我又最喜欢hide。我把电脑和手机壁纸换成了他(那时候我妈看到hide的烟熏妆,开始担心我是不是“学坏了”),QQ空间背景音乐换成了他的歌,拿他的照片当头像,在课本上画他的logo,在同学间宣扬我对他的崇拜。初一的儿童节汇演我甚至当着全班同学唱了hide的“In Motion”。但从知道他的那一刻起我也知道了他那时已经不在人世间了,那是我初次为一位音乐人的逝世感到惋惜。 […]